新华社天津8月23日电题:在线招聘陷阱多,招聘网站岂能“貌离神合”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近年来,在线招聘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与乱象频现并存,近期曝出的“假招聘、真传销”陷阱让有的求职者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也再次将在线招聘乱象推上了风口浪尖。在线招聘陷阱有哪些?网上求职如何擦亮眼睛?招聘网站违规失信行为如何整治?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调查。
网上找工作遭遇诈骗陷阱
网上找工作时被传销分子盯上、想利用暑期找兼职被诈骗钱财、面试刚结束骗子却先打来录取电话一段时间以来,求职者在网上找工作时遭遇诈骗陷阱的案例接连出现,引发社会广泛。
记者调查发现,个别招聘网站已经形成诈骗产业链。一家知名招聘网站的区域负责人坦言:“在线招聘市场刚起步时,主要是存在一些小中介的骗钱行为。如今多是明目张胆冒充一些大牌公司招聘,以高薪为诱饵,实施诈骗。”
在诸多在线招聘诈骗形式中,“打字员、客服这种互联网兼职是在线招聘诈骗的重灾区。”安徽省一位基层民警说。
安徽黄山学院大三学生彭某便刚刚遭遇一起类似诈骗。看见某招聘网站招聘网络客服,彭某想着利用暑假时间兼职挣钱。没想到,进入对方给的软件后,要先交马甲费、会费。“交了上千元,却没安排一次工作。在网上发现很多人有此遭遇,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彭某说。
除此之外,信息泄露让诸多求职者更容易成为诈骗受害者。一高校学生在招聘网站上投递简历后,收到“用工方”短信声称收到简历,通知面试时间地点。结果面试后,被对方以“提前交纳建档费”为由骗取300元。“可骗子公司怎么知道我的个人信息及投递岗位情况呢?这些数据只有在线平台掌握啊。”求职者不解。
诈骗形式防不胜防,让不少求职者遭受财产损失。“在线招聘诈骗,以高薪虚假职位吸引求职者入套,再以各种名目要钱,如培训费、保证金、体检费,最后编织种种理由拒绝上岗或中途辞退,或直接消失。”一位办案民警说。
招聘网站信息审核岂能睁一眼闭一眼
记者调查发现,骗子之所以能够在一些招聘网站上横行,与招聘网站本身不无关系。在流量变现的商业冲动之下,招聘网站对各类招聘信息几乎“来者不拒”,表面上有审核机制,实则与虚假骗局“貌离神合”,各取所需;而过往案件中,网站鲜有被重罚的情况,使得骗子长期屡打不绝。
比如招聘网站“BOSS直聘”此前的审核就存在巨大漏洞:如果发布人“只发一个职位,公司名称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可以找到、职位没有明显问题,就可以先发布。如果不触发用户举报,就不强制审核他。”
天津一位办案民警说,招聘网站对招聘信息缺乏审核,给一些人发布虚假信息以可乘之机。传销、电信诈骗等犯罪分子正是看到了这个漏洞,其发布信息多是“单个职位”的形式,如果有举报,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表示,根据责利相当原则,由于在线平台是最大获利者,也应该令其承担对等的法律责任,在相关案件中,应追加平台作为第二被告,并在刑罚上体现其危害性的责任承担,避免一旦出事就由行政处罚机关罚款整改了之。
针对部分招聘网站、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规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造成部分求职者上当受骗、严重损害求职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人社部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聘信息管理的通知》,将对互联网招聘平台实施集中整治。
又到求职季,如何保护在线求职者?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翔说,过完暑假,新一轮求职季即将来临,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采取系列行动打击招聘诈骗行为,求职者也应该提高警惕保护自己。
首先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让平台承担起应有的审核责任,从而在源头堵住利用在线招聘平台的违法行为,防止悲剧重演。
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说,根据责利相当原则,在线平台是最大获利者,也应该令其承担对等的法律责任。在此类案件中,应追加平台作为第二被告,并在刑罚上体现其危害性的责任承担,避免一旦出事就由行政处罚机关罚款整改了之。
针对不断增多的社交网站类虚假招聘骗局,多位受访民警认为,在不涉及个人隐私的半公开信息平台,如和朋友圈,应履行提醒义务。可设置针对“高薪招聘”等高疑似虚假招聘关键词的自动提醒机制,以弹窗或标亮等形式增加一道防线。而对于点对点和群聊天信息,可以在相关聊天内容下方自动加提醒,尽可能降低犯罪分子得逞的几率。
张翔说,分析以往的在线求职诈骗案例可以发现,骗子固然花样频出诡计多端,但一些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放松警惕,也给了骗子诈骗成功的机会。他提醒广大求职者,首先是应该尽量通过正规的、相对较大的在线招聘平台求职,不要轻信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互联网兼职”“男女公关”等信息。同时在求职过程中要对招聘方进行多方核实,比如可以在招聘之外通过其他的渠道与招聘方取得联系,核实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如果遇到去相对偏远的地方面试、入职或者面试之前先交钱等情况,多咨询师长朋友,必要时可以向平台申诉甚至报警。(采写记者:翟永冠张紫赟叶前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