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口袋巴士游戏资讯正文

罗振宇的忽悠:充斥多概念混淆和逻辑硬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09-11 10:03:46  阅读:4290+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林子祥

  来源:独立思考

  近日,著名的“知识”商人罗振宇老师发表一篇长文《我们这一代的学习》和一次主题演讲。读了两篇长文,基本的感受是沿袭了罗振宇老师一贯的自成逻辑体系的风格。罗老师的自成逻辑的一贯核心就是为了卖。这方面,不得不说,罗振宇确实是一个精明的商人。

  我们这一代到底怎么学习的?

  “学习焦虑”是罗振宇立论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我并不太确认人们是否真的如罗振宇所说有那么强的焦虑,当然可能很多人一看了这个就立刻焦虑了起来。我只是觉得人们如果真那么好学且勤于思考的话,那么就不会那么容易被罗振宇之前鼓吹后又被自己称为挖坑的“U盘化生存、社群、内容电商”三个方向给忽悠了。从这点上来看,人们确实需要更多一些学习焦虑,以免自己以后再那么容易被忽悠了。这既是“谋生”的需要,也是“求存”的需要。

  但是,如果你真想解决这种学习焦虑,你需要先学会如何学习,先需要思考清楚自己去一个忽悠你的人做的App上能否“得到”你真正需要学习的知识。

  “人的时间在碎片化,学习越来越终身化,学习越来越跨界化”,这三化是罗振宇进而提出的社会底层因素正在发生的变动。我不太理解这为什么成了社会底层因素,我猜想应该是词不达意所致吧,应该无非想说的是个人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人的时间其实一直是碎片化存在的,这完全和手机、什么的没一点儿关系。手机和等出现,只是让很多人更多的浪费时间,这和碎片化本身没一点儿关系,恰恰对很多人来说是在浪费大块大块的时间。

  学习终身化其实一直是一个理想状态,不存在越来越的状态,而且不存在普遍性。能做到主动终身学习的人是极少数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是否愿意持续的学习,主要和其“焦虑”程度相关,而且因此通常是阶段性的。

  至于学习跨界化,首先我也不知道他这个越来越的趋势是如何得出的,其次罗振宇的表达真是也挺混乱的,他把大学毕业转专业和所谓一肚子杂货的“牛人”混为一谈。如果一肚子杂货能叫牛,那我真觉得北京的哥最牛。

  “人格、概念、缝合、缝合、目标”,这五点是罗振宇指导大家如何学习的建议。

  首先是跟人学的问题,其一什么叫跟人学?在得到上听一段语音、看一篇文章就叫跟人学了吗?那我们之前看的书不也是人写的吗?其二是跟牛人学,谁定义的牛人,是得到定义的牛人吗?你说牛就真牛了吗?为人师者,你不怕误人子弟吗?

  其次是概念,看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想起罗振宇曾经炮制出的“U盘化生存、社群、内容电商”这些被自己鼓吹又推翻的概念,我想那些盲从这些概念并学习的人们都已经后悔不迭了吧?至于说罗振宇说什么“把知识碎片装到概念里”这种屁话更是本末倒置,他难道不知道概念或定义是基于事实提炼出来的吗?这是教大家死记硬背然后生搬硬套吗?还自己美其名曰一个“纲举目张”。

  第三是缝合,他自己说白了就是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好习惯,但你非得自己编个概念“缝合”来忽悠大家就没意义了。再说了,你开始说缝合其实是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但后边来一个读书笔记就很不着调了。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是一个结果,读书笔记是一个工具或行为方式。一个人写再多读书笔记也不代表这知识能变成自己的,这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

  第四是碎片,就是现在广为讨论的碎片化学习。罗振宇显然没搞明白碎片化时间的学习并不等于学习碎片化的知识,更不是去看一篇篇文章就叫碎片化学习了。一个人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去看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也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去看李叫兽的。这样看一年下来,我想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认为后者比前者对自己更有价值吧。至于罗振宇说学习的结果是碎片化的,但他忘了系统化学习是架构在系统之上所形成的碎片化知识结果。碎片化学习是一直客观存在的行为,但这一谈不上是什么趋势二不是新发现三也不具备和学习系统化知识相比的优越性。

  第五是目标,因为对比了学者和普通人,我不能理解学者们学习是没目标的,所以我只能粗浅的理解罗振宇让大家作为一个普通人要抱着功利的目标去学习,只感受到一段不知所云的文字弥漫着成功学的气息。

  你们这一代到底是怎么忽悠的?

  我不认识罗振宇,我也无法确认“我们这一代的学习”充斥着如此多概念混淆和逻辑硬伤的文章是他为了更好的卖“得到”故意为之,还是他自身碎片化学习的结果所致。当然,也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吧。

  罗振宇在关于内容付费的行业沟通会上,提到了一个观点“内容付费像媒体、像出版、像教育”。我不知道这个观点是否涉嫌抄袭了方军老师在2月份的一篇“关于内容付费、知识付费的七个观点”文章中提到“知识经济的三个业务:媒体、内容(出版)、教育”,我只知道方军老师是2月写的,罗振宇老师是3月说的。可能这就是罗老师鼓吹的“缝合”的学习方法吧,我只能说确实“缝合”的非常紧密。

  我倒不是想质疑罗振宇是否抄袭了别人的观点,拿来主义也可以理解。我只是想说罗老师既然都把自己做的事业定义在媒体、出版、教育这三个都需要具备高度责任感的领域了,就理应有一个更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来对待自己的事业。

  自己拿出来宣讲的东西,可以不能保证每一点都是正确的,但起码应该先多学习多思考,尽量少一些谬误,哪怕你是出来卖的。你不能误导你们“得到”上那些渴求碎片化学习的莘莘学子们啊。

  毕竟你是一个有前科的人,你忽悠了几年的三个风口今年突然变成了你的大坑,这让那些追随你的脑残粉们情何以堪啊。可能,他们真的是你眼中的脑残,但还是希望你能善待他们,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智商,而不是一步又一步的拉低他们智商的下限。当然,也得说罗振宇比之前还是有一些进步的,谈到内容付费的时候,他不再像以前谈到那三个风口时候一样言之凿凿了,而是改用“还不是风口、有成为风口的潜质”这样进可攻退可守的用词了。这样,未来不管内容付费市场怎样发展,他都可以说“你看,我当初说什么来着,……”来验证自己准确的判断。这一点,还是值得“得到”的读者们好好学习并与时俱进的迭代自己的忽悠能力的。

  上一代的忽悠们,占领了机场和火车站,让数以万计的人们用候机的碎片化时间接受了成功学的洗礼。这一代的忽悠们,利用了移动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们用各种的碎片化时间接受着知识外衣包裹下的成功学的洗礼。我知道这算是商业上的一种进步,但我不知道这是否能算学习上的一种进步。

  我们从小接受的是死记硬背为主导的学校教育,这导致很多人的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一根筋,很容易被忽悠。很多人经常抨击我们的学校教育,但是你们不能一边抨击学校教育毒害了大家,一边把你们口中学校教育的受害者当做韭菜给一茬茬的收割了。

  前阵子,有一则挺火的新闻“美国大学开了一门课,名字叫‘抵制狗屁’”。我觉得这是极好的值得系统化学习的课程。美国老师对狗屁的定义如下:狗屁指的是公然罔顾事实和逻辑的语言、统计数据、图表,以及其他呈现方式,它们的目的是让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且让人难以抗拒。

  无论如何,都希望那些有“学习焦虑”的人们,最后不要得到的只是一堆狗屁。

  其实,我在一月份写过一条朋友圈“其实听吴晓波或罗振宇讲了什么并不重要,他们的好坏对错都对你没任何用处,从他们身上主要学他们是如何制造、包装、变现自己的影响力才是有用的”。

  我想,这恰恰是罗振宇们没有真正教给他们的粉丝或读者们的知识吧。

声明:本站所发布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但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及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