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冰雪奇缘2》在国内上映,虽然口碑不如前作,但吸金能力依然不容小觑。
《冰雪奇缘2》国内票房也表现不俗
从《冰雪奇缘1》到《冰雪奇缘2》,《冰雪奇缘》系列的成功得益于迪士尼经营多年打造的一条涵盖内容创作、媒体宣传、衍生品开发、主题乐园等的完整IP开发产业链。《冰雪奇缘》系列在内容上就独辟蹊径,故事一改传统治愈系的套路,塑造了新女权时代下的公主艾莎,从而为成功进入女性市场打下内容基础;宣发上的也奇招迭出,利用明星资源破圈涨粉、微博竞猜、创新社交玩法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组合拳,不但唤醒了不少前作的粉丝,还吸引了大批路人粉,手段堪称高明。当然,衍生品开发也不遑多让,电影热映的同时,相关衍生品就已经上架销售,这些都为《冰雪奇缘》IP再次回暖打下基础。
《冰雪奇缘2》剧照
反观国内市场,像《冰雪奇缘》这样的成功作品屈指可数,虽然近两年诞生了《大圣归来》《哪吒》《白蛇:缘起》等少数现象级作品,但其产业的开发深度和广度无论是和《冰雪奇缘》相比相差了几个等级。
和迪斯尼相比,国产动漫市场基础还异常薄弱,中国动漫产业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营收,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根据《2018年中国动画行业规模与竞争格局分析》显示,有30.77%的动画公司存在亏损,这类公司的问题在于,往往将资金集中于对内容的打造,却忽视了IP的产业开发,从而造成了下游衍生品市场的空白,缺乏流量变现的途径和能力,从而陷入窘境。
数据来源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8年中国动画行业规模与竞争格局分析》
“作品昙花一现,后劲不足”成为众多动漫公司和平台共同面临的问题。大部分优质作品虽然短时间内表现不错,但跟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市场的影响逐渐降低,其声量和热度也在短暂火爆后很快消失殆尽。和迪斯尼相比,国产动漫从内容创作到产业链开发,每个阶段都需要补课:
喜欢改编名著,新意不足恐成硬伤
一直以来,中国喜欢从传统名著等公版IP中寻找动漫创作的灵感,《西游记》、《山海经》、《白蛇传》这种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备受各动漫公司青睐。毫无疑问,公版IP的故事体系、人物设定、世界观架构十分完备,和完全原创相比,开发更省时省力;而且,公版IP已经具备广大的受众基础,即便改变了演绎形式,其核心依旧是本国民间传统文化,能够唤醒的用户认同感也更高。
《大圣归来》剧照
但迄今为止,除了《大圣归来》、《哪吒》等少数作品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创新外,大部分由公版IP改编的动漫仍停留在拿来主义,一成不变的阶段。使用老IP改编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推陈出新,想靠老套的故事来糊弄观众恐怕不那么好使,毕竟现在的观众的品位慢慢的升高。而且,在这种固定的开发盈利模式下,每一部粗制滥造的动画电影,都足以在短时间内抹杀头部作品为国漫积攒下的口碑。
所以,如何旧瓶装新酒,用现代人的角度去讲好老故事成为众多动漫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
商业化运营意识薄弱,IP热度难以延续
好IP的持续增长乏力,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国产动漫创作者对于IP持续化运营意识的缺乏。
很多动漫公司只专注于创作,却很少考虑到其IP的授权和衍生品开发的问题。比如今年夏天大火的《哪吒》,虽然票房火爆,但周边产品却一再“难产”。就拿哪吒徽章为例,从授权、众筹到发货,粉丝差不多等了3个月。
《哪吒》徽章众筹页面
不光《哪吒》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动漫公司和平台也正多多少少面临此类问题:在进行新作的角色形象绘制时,创作人员难以预估三次元的手办实物最终产出的难度;在作品基本完成后,媒体的宣传策略还未成型;甚至于作品上线数月后,IP衍生品品的授权和生产还遥遥无期;更不用说续作的开发和未来的影视化了。
创作型人才不断流失,专业性人才过于稀缺
目前,市面上“出圈”的动漫作品大都是公版IP改编的,“国漫崛起”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电影方面。部分精品的原创漫画、动漫因为缺少平台的扶植和专业化运作,很难渗透到泛二次元群体,这直接导致了国内动漫创作团队难以依靠作品和IP盈利,因为不盈利,自然无法开出高薪,从而导致优秀人才转而投身薪资待遇更好的影视、游戏等其他领域。
因此,就算有些动漫公司有意打通IP上游内容市场、下游延伸品市场,却为觅不到有足够经验的专业性人才而发愁。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处于核心研发环节的动漫人才不足5万人,专业型人才缺口更是高达100万人。换句话说,现阶段的国产动漫产业真正缺的并非粉丝,而是一群懂IP研发和运作,玩得转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人才。
产业链结构松散,缺乏成熟的运作体系
和迪斯尼相比,国内很多企业和平台对于国漫IP的运作还仅仅停留在策略上,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运作体系,产业链结构松散。
而迪斯尼早已依靠旗下四大核心业务部门的紧密联结,即媒体网络、影视娱乐、主题公园、消费品和互动媒体的相互配合,打造一个完整的“迪斯尼IP宇宙”。所以其动漫作品一经上线就可以迅速打透泛娱乐市场,在短时间内将IP流量最大程度地变现。
而遗憾的是,能够做到这样全产业链无缝衔接,运作体系成熟顺畅的国内动漫企业却微乎其微。
毫无疑问,虽然中国动漫市场在不断成长,但IP开发的套路化、从业者商业意识薄弱、专业人才稀缺、产业链不健全等问题成了中国动漫产业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如果不尽快应对症下药,中国动漫产业的天花板或将在五年内提早到来。
剧本进行深度挖掘,改编做到去标签化
就算要进行公版IP的改编,也得切忌复制粘贴式的呈现。国漫创作者应该时时刻刻明白,作品最终呈现出的不是“《西游记》、《山海经》动漫解说”,而是一部剧情人设创新,符合当今社会价值审美的独立故事。
图片来源于《三眼哮天录》
在这一点上,小明太极旗下的漫画《三眼啸天录》就可圈可点,作为一部以中国古代神话为创作灵感的长线连载漫画,2013年开始在连载,6年后其热度在看漫画平台上依然维持在100亿左右,日活5335万。
《三眼哮天录》在看漫画上的数据表现
《三眼哮天录》的主角杨戬突破了西游记中严肃刻板的固有印象,化身成自带吐槽属性的天庭公务员,机缘巧合下落入凡尘化成女身。但杨戬依然不改男生本性,大大咧咧,珍视同伴,正义善良。为了将人物刻画得更加丰满,作品还细致讲述了不同种族之间的分歧,充分表达了对放弃梦想及被迫放弃梦想的人的怜悯,和对生命应平等相待的道理。
虽然依旧是借用了《西游记》中的人物,但《三眼哮天录》的编剧在内容创作上却加入了更适合当今社会的精神文化内核,这样的作品显然更能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后续进行动画、大电影等一系列产业开发也会更有市场基础。
培养商业化运作意识,衍生品产业布局前置
国内的动漫公司和行业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商业化运作思维。虽然过去“滞后性”是国漫下游衍生品市场开发的一大症结,但是如果将衍生品的研发、媒体宣发策略、跨界合作、续作内容规划等提前到作品创作期,至少要在影视作品上市半年甚至一年前谈妥合作协议,才能实现在上映期间同步发售;长线连载在故事上线时,同步开启授权、制作,才可以吸纳更多的忠实用户。
同时,国漫企业也可以从日本的制作委员会制度中寻找经验,在动漫品牌开发过程中,让播出平台、影像制品销售公司、广告商、衍生开发商、原作出版方会提前集中起来,形成制作委员会,对每一环节的开发进行讨论。各个环节的早期介入与深度交流,让上、下游市场的开发更为专业和顺畅,在资金和风险上,各公司构成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从而能达成“风险均摊,利益均沾”。
日本制作委员会结构图
扶植创作型人才,培养专业性人才
中国的动漫企业由于薪资、制度等多重原因,一方面寻找不到有经验的老人,另一方面又存在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困难”。为应对这类问题,美日韩的动漫企业其实早有了一套值得我们学习的应对措施:
类似迪士尼、Studio DEEN、SUNRISE等国外动漫企业,利用其自有的平台优势和企业文化激励,在吸纳有经验、有能力的动漫从业者的同时,也从创意、策划、管理能力和精尖制作水平上全方位培训和开发新生力量。它们所提供的薪资制度和职业发展规划,不仅能够尽快弥补企业内部的人才空白,也能够进一步巩固从业者对于动漫行业未来的信心。
资料来源IP价值官
让人欣喜的是,国内有像小明太极一样的先行者从中觅得经验,并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小明太极在2018年已投入上亿元用于扶持漫画创作者,挖掘并培养有潜力的漫画家;为了培育用户消费习惯,又投入了上亿元用以提高用户付费率,有效增加粉丝粘性。其对平台下漫画作者的大力扶植,在短时间内吸纳了大批新晋优秀作者,也撬动了不少有梦人重回国漫行业。截至2018年年底,小明太极旗下签约作者与漫画家超过1000名,签约作品2000多部,全版权独家作品1000多部。
未来,相信不光小明太极,会有慢慢的变多的企业和平台从美日韩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汲取经验,摸索一条适合企业自身的人才激励举措。相信不出几年,在专业性人才储备的支持下,国产动漫的商业化运营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逐步构建全产业链开发,打造“二次元矩阵”
其实,国产动漫从业者对于全产业链的开发和探索从未停止,在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下,国内像小明太极这样的动漫企业慢慢的开始通过战略投资、并购,跨界整合纸媒、网媒孵化IP等多重手段,来打通漫画、动画、影视、游戏和周边产品全产业链,构建起包含小说改编、漫画、动态漫、二次元社区等在内的泛娱乐矩阵。
显然,中国动漫的全产业链开发已经不是靠某一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要联合媒体、平台、品牌主、产品等多个产业共同研发,共创中国特色的动漫产业链。在这一过程中,动漫行业上下游之间的链接将因此变得更为紧密,在一定意义上为国漫的创意、研发、生产、展示、销售各环节带来发展和产业升级,也为用户带来更多泛二次元优质内容。
纵观整个国漫市场,虽然IP的研发和打造在短时间内并不能达到美国、日本的高度,但中国的漫画企业和平台慢慢的开始觉醒,以求摸索一条集博采众长,又具有中国特色的IP研发之路。不可否认,国漫发展道阻且艰,但国漫从业者们的星星之火,足以在未来几年内打造国漫的下一个辉煌。